第(1/3)页 一年光阴,在历史长河中不过一瞬。 但对于华国的航天事业,尤其是南天门计划而言,却是波澜壮阔、硕果累累的一年。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精雕细琢。 经过地面无数次模拟测试的严苛考验,到最后的发射,巨大的南天门一号核心舱及其后续对接的实验舱、节点舱,终于在近地轨道上成功组建完毕。 通过官方精心发布的影像资料,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看到在蔚蓝色地球的背景的映衬下,“南天门一号”空间站如同一条璀璨夺目的钢铁巨龙,又像是一座精心构筑的太空宫殿,静静地、稳定地悬浮在轨道之上。 它结构复杂精巧,模块分明,充满了未来科幻感,代表着人类目前空间站技术的顶尖水平。 首批三批次共九名常驻科学家和工程师团队已顺利轮换入驻,在站内开展了包括空间生命科学、微重力流体物理、新材料合成、天文观测等在内的数十项重要实验。 传回的数据源源不断,每一项突破都令地面控制中心和参与项目的科学家们欢呼雀跃,惊喜不已。 与此同时,基于盘古号从小行星“2016-HQ”上采集返回的珍贵样本的分析研究成果。 月球表面的无人科研前哨站广寒初号也已完成初步建设。 前哨站成功实现了能源自给,主要依靠高效太阳能板和小型实验性核电反应堆,并初步验证了基于植物和微生物的闭环生命保障系统的可行性,为未来人类长期驻留月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 沈清寒主导的“南天门”计划一期工程的圆满成功,在国内掀起了新一轮的航天热潮,在国际上更是引发了巨大的震动。 多家国际主流媒体都用奇迹、划时代意义、太空新纪元等词汇来形容华国的航天成就。 作为该计划无可争议的总设计师和最核心的灵魂人物,年仅22岁的沈清寒在继世界和平大使,全球武器大师之后,再一次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。 她的名字与“南天门”紧紧联系在一起,被载入华国乃至世界航空航天的历史史册里。 然而,面对如潮的赞誉和闪耀的聚光灯,沈清寒一如既往地保持着惊人的冷静和低调作风。 她将所有荣誉归于国家的支持、团队的协作和无数航天人的默默奉献。 第(1/3)页